古裝電視劇里常常見到小姐上街購物,丫鬟在后面大包小包的拎著,但是從拎著的物品上是看不出來小姐買了哪些產品的,不管是哪家鋪子都是拿牛皮紙包個方方正正的包裹,講究點的在上面貼個紅字,不講究的就直接拿個繩子扎好就行。但是現代劇中如果主角上街購物,從手上的袋子就可以很輕易的看出她買的是衣服、鞋子還是首飾。逢年過節的時候如果你采購過茶葉禮盒,你會發現茶葉錢和禮盒錢是分開的,有時候禮盒錢比茶葉錢都貴。環顧身邊世界,你會發現包裝已經成為現代商品必不可少的附件,為了吸引消費者和配合價格策略,廠家會通過不同的包裝設計來區分不同價位的商品,以此掙得比商品本身差異更大的溢價。
獨特的包裝可以形成獨特的消費印象,從一款產品記住一個品牌的商業案例比比皆是,所以現在生產企業不光為產品申請專利,還會特意為包裝申請專利,尤其是經過精心設計或者具有獨特造型的產品包裝。產品包裝通常都是幾何體,這是由生產工藝、包裝成本和運輸成本共同作用下的最優選擇,很少有廠家會為自己的流通貨品選擇異形包裝。既然不是正方體就是圓柱體,從形狀上說沒有特殊性,那包裝專利申請時如何確定自己的保護范圍?他人修改到什么程度才算侵權?
包裝專利作為外觀專利,申請時必須填寫簡要說明書,簡要說明書中的設計要點就是保護范圍,保護范圍內的設計特征就是該專利的授權性特征。我們在申請時,通常按照以下原則操作:1、對于標準幾何體的包裝外觀,設計要點會寫明“圖案”,比如化妝品盒;2、對于局部特意化的包裝外觀,設計要點通常寫“形狀”,比如酒瓶。這里需要注意的是,設計要點要秉持最大化原則,不是字越多越好,字越多說明你劃定的保護范圍越小,未來他人跳出該專利保護范圍的可能性越大。
外觀專利的侵權認定有一套非常詳細的標準,司法解釋也做過細化解釋,光看法律原文一般人很難記得住。作為普通人想知道對方到底對我的包裝外觀算不算侵權,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:拿著你的專利圖案和對方產品找人問,找的人不能是自己的研發或者銷售人員,最好是經常買這類產品的親朋好友,也可以是企業中日常不接觸產品的人員,詢問的時候不要讓人長時間觀看,就讓他們直接按照第一印象回答“像”或“不像”。法律的判定標準是以普通消費者的整體視覺效果為依據,只要他們覺得像,法律大概率就會認定侵權。法官是專門的審判職業,不允許兼職,所以不會從事任何商品的生產制造,客觀上就是所有行業的普通消費者,雖然會受到審判經驗的影響,但是基于職業習慣也是傾向于保護權利人,所以法院對侵權認定很少會引起異議,很少有案件是因為當事人不服法院的侵權認定上訴的,大部分時候上訴原因都是該不該賠錢和賠多少錢。如果你詢問的非專業人士里一大半都說“像”,那么意味著你案子勝算比較大,可以直接開始找律師進行維權了;如果一大半被詢問者表現得很猶豫,委婉表示還是有些區別,那你勝訴機率大為下降,建議你不要以專利權為基礎去考慮,可以咨詢專業律師是否還有其他角度可以保護自己。
這里要強調一下,專利侵權比對是以被訴產品和權利證書比較,除非你生產的實物產品未作任何改動,與專利附圖一模一樣,否則不要拿自己的產品去作為詢問依據,以修改優化后的正品作為比對依據得出的答案大概率會失真,修改嚴重的正品會誤導你的判斷。
另外,這個認知調查針對的是該領域的普通消費者,所謂普通消費者并不一定是終端產品消費者。產業鏈中游產品的包裝專利認知調查就應該是下游企業的采購人員,而不能是這個產業鏈面向的最終消費者。
法律是最低的道德,是公序良俗的強制表現,所以法律不會強人所難,并不會以普羅大眾無法理解的思維去處理爭議。法律并不深奧,我們完全可以從一個良善人的角度去預估一個行為的法律后果。守法必有獎勵,違法必有代價,希望大家都能誠信經營,并善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。